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界要闻 > 2017年度汉语历史语法和历史词汇学科成果介绍:词汇化研究

2017年度汉语历史语法和历史词汇学科成果介绍:词汇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18-03-14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3860

词汇化研究

2017年度汉语词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稳步增长,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共计50余篇,特点是仍以个案研究为主,其中对某个具体词语的词汇化研究有28篇,占总数的55%。如:曹亚北的《“莫大”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2017年第2期)、陈勇的《汉语“一般”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历程考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刘小宁的《“不行”的词汇化与语法化》(《汉字研究》2017年第14期)、罗宇的《“得了”的词汇化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陈曦的《能愿动词“可能”意义的词汇化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陆露琳的《时间副词“业已”的词汇化考察》(《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李茜茜的《“固然”的词汇化及语法化》(《湖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7期)、邢素素的《近代汉语副词“端的”的词汇化》(《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等等。

除此之外,2017年度汉语词汇化研究在理论探讨等方面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现总结如下。

1.关注方言中的词汇化现象。

以往有关词汇化的研究主要以普通话为主,近年来开始关注方言中的词汇化现象。如:朱玲君的《新邵湘语助词“嘅样”的词汇化》(《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考察了新邵湘语中的“嘅样”,在“X嘅样”结构中,“嘅样”作为跨层非短语结构,逐渐发展出推测助词的用法:基于当前感知但不十分确切的推测,基于过去感知但不十分确切的推测,及向听话人谋求确认或提醒听话人的语用功能。中心语与修饰语的同一性和省略是“嘅样”词汇化过程中重要的诱因和机制。类似的研究还有周敏莉的《新邵寸石化的指示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曾常红、伍孟昭的《衡阳方言的焦点标记词“是箇”》(《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等。

2.更多关注构式或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研究。

以往的研究更多以单一词语的词汇化为主,近年来开始关注构式或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如:罗耀华、姚文彪的《“V+至”结构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语文研究》2017年第1期),文章首先重新考察了“至”的语法化,认为先秦时期 “至”为动词,到秦汉时期已经演变为介词;其次通过“V+至”MI值(互信息值)的计算和语感调查,考察“V+至”结构的词汇化,认为“V+至”结构有词汇化的倾向;最后,考察了“V+至”对“V+至+O”组配的影响,发现不同类型的“V+至”都会对整个“V+至+O”结构产生影响。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在句法上,“V+至”使得“V+至+O”由动补结构重新分析为动宾结构;在语义上,“V+至”对“V+至+O”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产生了影响;在语用上,不同类型的“V+至”会选取不同的宾语。方清明的《论跨层结构“的时候”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1期)对跨层结构“的时候”进行了考察,“的时候”组合出现在明代,到清代有了较大发展。在“X的时候,Y”结构里,事件X是事件Y的参照时间,它们构成主从复句。跨层结构“的时候”发生词汇化、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高频使用、重新分析、特定的句法环境与位置、词义变化。“的时候”词汇化、语法化的不彻底性与音节数量、语义虚实、凝固程度、使用框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类似的研究还有王世凯、张亮的《句尾“不是”的来源、功能及其词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6期),孟祥英的《“谈何容易”的词汇化》(《语文学刊》2017年第5期),徐光宇的《“不+单音节限定义副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等。

3.虽然以个案研究为主,但不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考察和理论方面的探讨。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大部分论文除了对词汇化过程和语义演变进行描写之外,还进一步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动因和机制,并有一些论文对此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如:施春宏的《汉语词法和句法的结构异同及相关词法化、词汇化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17年第2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汉语词法结构和句法结构的同构异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句法结构词法化、词法结构词汇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文章以VV型复合词内部论元结构的整合机制为例,考察了各类VV型复合词整合的基本方式和过程,进而概括出句法结构和相关词法结构在论元结构整合机制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具体分析了各类句法结构词法化的可能性,将词法化的基本机制概括为拧合和接合两种基本方式,并由此检视了各类VV型复合词在词法组合词汇化过程中的现实表现。这种基于结构化模型的词法化整合机制和词汇化生成过程的理论探讨,深化了对句法、词法和词库关系的认识,并为构建汉语的构式词法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储泽祥、黄云峰的《“谢谢”的词汇化:从构形重叠到构词重叠》(《湘潭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一文深入探讨了汉语话语语法的几种特有现象及其背后的互动机制。该文描写了话语中“谢谢”从构形重叠到构词重叠的构词法变化,并从互动角度解释了变化过程:当甲要求乙“谢谢某人”时,乙跟着说“谢谢某人”,“谢谢”的对象从交际中的第三者变成交际的对方,“谢谢”已经失去了尝试义,不再具备构形功能,开始词汇化。类似的研究还有张福通、张寒冰的《语体变换、语用原则推动下的词汇化——以“尤其”为例》(《语言科学》2017年第1期),于立昌的《“早晚”的词汇化与主观化》(《语言科学》2017年第4期),等等。


分享到: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投稿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书城路文秀街10号中石大厦A楼1号门6A层 邮编:430070

电话:027-86642699 联系人:刘老师 18971149181

投稿邮箱:sjxscb@163.com 网址:http://www.cngbook.com


手机版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QQ:1471140666 QQ:1204592296 QQ:954563429

Copyright © 2012-2015,www.cngbook.com

版权所有 © 武汉中图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鄂ICP备11009151号-2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06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