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界要闻 > 《龙虫并雕斋琐语》的文字问题

《龙虫并雕斋琐语》的文字问题

[发布时间] 2019-12-1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5847


       笔者一直都很喜欢王力先生的散文集《龙虫并雕斋琐语》。文章中流露出的渊雅、幽默、见识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总想买一个好的版本收藏以便时时翻阅,常读常新。当看到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新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龙虫并雕斋琐语》是1949年1月由上海观察社初版,印数3000册。该书是作为“观察丛书”推出的,此丛书共推出16种著作,其他作品有潘光旦的《政学罪言》、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等,应该说这一版的《龙虫并雕斋琐语》是日后其他版次的母本(以下简称“观察版”);第二版是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又出版过一次,并且有所增订(以下简称“社科版”);第三版则为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集本,以1993年社科版为底本进行编辑与校阅(以下简称“中华版”)。

       原以为中华版是一个尽善尽美的版本,实际上存在不少问题。笔者细校中,发现中华版出现了一些令人不解甚至匪夷所思的标点和文字错误,譬如《劝菜》。此篇大意讲中国人为表尊敬与客气喜欢在饭桌上劝菜,作者用轻松微讽的语调表明给客人夹菜实际不符合卫生习惯。文章开头有这样一段对话:

       相传有一个笑话:一个外国人问一个中国人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二十四个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吗?”那中国人说:“是真的。”那外国人说:“菜太远了,筷子怎么夹得着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有一种三尺来长的筷子。”那外国人说:“用那三尺来长的筷子,夹得着是不成问题了,怎么弯得转来把菜送到嘴里去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是互相帮忙,你夹给我吃,我夹给你吃的啊!”

       很明显从语气语意上讲,在“怎么弯得转来把菜送到嘴里去呢”这句后面应有一个问号。这个问号中华版没有,社科版有,观察版有。查《劝菜》最初发表在陶百川主编的1943年第5卷第39期的《中央周刊》,封面标题用的是《瓮牖剩墨》,封面最下方还有一段编者小言。《中央周刊》上的文本也有问号。

       “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句话多少有些语病,至少还应该加上一段但书。我还是比较地喜欢法国的一句谚语:“惟味与色无可争。”……

社科版、中华版一样。观察版这样表述:

       “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句话有多少语病,至少还应该加上一段“但书”。我还是比较地喜欢法国的一谚语:“惟味与色无可争。”……

       《中央周刊》和观察版保持一致,但书二字有引号。从语意看,“有多少语病”应该是观察版和《中央周刊》出现了错误,可改成“多少有语病”,但不知社科版和中华版怎么会多出一个 “些”字。另外,“一句谚语”,观察版和《中央周刊》都为“一谚语”。

       十年前,我曾经有一次作客,饭碗被鱼虾鸡鸭堆满了之后,我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饱了。……。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错,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六七个人的津液。

       社科版和中华版一致,观察版和《中央周刊》作“鱼虾鸭鸡”“五七个人”。因为社科版与中华版没有出校勘记,不好判断谁对谁错,从表意层面讲,意思都能表达清楚,但若从作者的用字习惯与行文表达看,王力心中一定有个最终本,但没有过多证据,只有存疑。

       而下面这段话“同时一盘炒山鸡片”中的“时”则是明显的错处没有改过来,沿袭了社科版的错误。

       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同时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来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

       观察版为“是”,《中央周刊》作“是”。这是《劝菜》一篇的情况,再看一篇《看戏》。

       1.看戏,是我主要的娱乐,无论京戏、话剧、电影,只要是好的我就乐此不疲。

       2.怪声叫好,吹口哨,令你想到这是赤县的声音;不脱帽子,嗑瓜子,扔果皮,令你不忘这是神州的秩序。

       3.这里我们并不说真的塌房子或火灾一类的事情,只说无中生有,一人惊忧,千人慌张,夺门破窗,成为十分严重的披尼克。

       4.高跟鞋不翼而飞,近视镜虽坚亦碎。未舞回腰,已作坠钗之女;空将短发,终成落帽之人。本想“台端”有趣,四座生春;谁知足下无情,一身是土!

       第一句中的“乐此不疲”,观察版、社科版和中华版一致。该文刊载于1945年9月22日的《自由论坛周报》,在1945年10月20日出版的《自由导报周刊》转载此文,用的是“乐此不倦”。第二句中的“扔果皮”,社科版和中华版一致,观察版和《自由导报周刊》为“丢果皮”。第三句中的“惊忧”,社科版和中华版一致,观察版和《自由导报周刊》为“惊扰”。第四句中的“之人”和“生春”,观察版、社科版、中华版一致,《自由导报周刊》作“之士”和“生香”。

       从以上案例可知,中华版虽然以社科版为底本,但有时又不尽一致,显得颇为混乱,有些明显是作者的行文习惯也改了。文艺性质的文字,笔者感觉校对起来更为复杂,既要考虑时代语境的变化,也要考虑作者本身的用语习惯和文风。如果没有作者的明确说明而径改,虽然符合当下的阅读习惯,可是置诸当时当地的味道却是变了。有些则是明显的语病,中华版也一仍其旧,我想历经数次出版依然未改,不得不说是遗憾。其实只要把原始报刊、观察版作为参照对象,再比对社科版,做详细的校记或者说明文字,出版一个较为完善的版本并不是难事,对于读者来说也就不难判断了。

       上举诸例,并非挑刺,我真心希望只有《劝菜》和《看戏》存在问题,可惜的是,其他文章比对下来还是有文字差错,有的差异甚大。譬如《回避和兜圈子》一文,文中所讲当时发表文章不自由,遭到删削,作者在审查与读者之间左右为难,不得已采取回避和兜圈子的方法来掩人耳目。作者所表达的是写文章的辛酸与痛楚。惋惜的是,中华版开篇第一行就有十分明显的错误,“白杨恽以至于戴名世、吕留良之流,都因文章做得太随便了些,以致闯下了滔天大祸”,不需核对原文都能看清,“白”应为“自”。而且这个错误社科版已经改过来了,不知如何又错。更关键的是,核查此文最初发表在1944年12月17日《自由论坛周刊》第12期第2版,标题为《回避兜圈子》。社科版、中华版在第一段末尾处掉了这样一句话,“孔圣人修春秋,绝笔于获麟,据说是‘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现□我们的民族将□中兴,最后胜利快要到来了,还不和声鸣盛,更□何□?”(原始报纸字迹漫漶,认不清的字用□代替)。可是把观察版此句与原发报刊相比对,字句又有不同,“孔圣人修春秋,绝笔于获麟,据说是‘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现在我们的民族将近中兴,而且是五强之一,还不和声鸣盛,更待何时?”“最后胜利快要到来了”“而且是五强之一”是明显的衍文,但现在出版的各种《龙虫并雕斋琐语》版本并没有详细的编辑原则或是条例,这种类似问题都没有很好的处理。

       由此可见,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的文字校对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必须要细致耐心,才能还它一个本来面目。但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编辑者还是有将原始版本错误之处改过来的努力,只是做得还不够好。

分享到: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投稿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书城路文秀街10号中石大厦A楼1号门6A层 邮编:430070

电话:027-86642699 联系人:刘老师 18971149181

投稿邮箱:sjxscb@163.com 网址:http://www.cngbook.com


手机版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QQ:1471140666 QQ:1204592296 QQ:954563429

Copyright © 2012-2015,www.cngbook.com

版权所有 © 武汉中图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鄂ICP备11009151号-2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0632号